社交篇:孩子在幼儿园的适应与成长-自闭症幼儿园融合-星光家

社交篇:孩子在幼儿园的适应与成长

2022-09-30 02:53:46分类: 自闭症幼儿园融合 阅读:875

 

 
谱系孩子是带着“问题”进入幼儿园的。与家里“全能满足”的环境不同,孩子需要去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
 
 
通常情况下,孩子一些生活习惯问题,比如不能好好吃饭,不午睡等等,只要父母不去过多干涉,经过与幼儿园生活一阵子(一个月左右),孩子都能慢慢的调整和适应。只要父母放得开,愿意去相信孩子和老师,孩子适应的速度会比父母预想的要快。
 
但是一些其他的行为问题,比如不能跟随集体和课堂、没有物权意识抢玩具、频繁的打人、多动等问题,则需要相当的一段时间来成长。
 
那在孩子上幼儿园期间,我们父母可以做一些什么事情,能让孩子减少这些“让人头疼”的问题,从而更好的适应幼儿园呢?
 
我们之前在文章#社交篇:孩子之间社交矛盾的处理原则提到过“治标”和“治本”的说法:我们孩子在当下很多的行为表现,都是我们平时养育孩子时候的“结果”。如果我们要帮助孩子,我们需要在具体的场景下有一些辅助性的行为(我们先称之为“治标”),还需要去反思我们在促进孩子“主线能力”的发展上有什么问题(“治本”),从孩子底层的心理状态出发去优化与孩子的相处方式
 
 

治标

 
“治标”就是当我们孩子在幼儿园出现了不合群问题、行为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才是最合适的、对孩子最好的。
 
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积极跟老师沟通,表达自己的以下内容:
 
  • 1、跟老师表述清楚自己的“教育期望”

 
家长的教育期望和老师实际理解的教育期望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没有表述清楚,那老师就会以大众家长的想法来理解我们,以此对孩子提出教育要求。
 
比如,我们的孩子不能跟随课堂,那孩子就可能不会去学习课堂内容。
 
站在老师的角度,他会不会觉得:你们家长会认为老师不会教育孩子,于是就怀疑幼儿园的教学水平呢?由此老师就可能要求孩子坐在课堂上,甚至会强势逼迫。
 
比如,我们的孩子不能好好吃饭。站在老师的角度,他会不会觉得:经过一段幼儿园的生活,孩子变瘦了,营养跟不上,从而认为家长会埋怨幼儿园的伙食,对幼儿园产生意见呢?于是老师就可能会强迫孩子吃饭,甚至会喂饭。
 
对于这些,我们在择园沟通的时候,或者在后续交流中可以表达我们父母的期望:
 
我们父母不期望孩子在幼儿园可以学到什么知识技能,我们更希望幼儿园是一个包容的环境,让孩子开心就好;
 
我们父母觉得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孩子自己感受饥饿了再吃饭。如果孩子不吃是没有关系的,饿一点肚子不要紧。
 
当我们把自己的“教育期望”说清楚了,也减轻了老师的压力。那老师就不会以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孩子,尽量会做到宽松包容。
 
  • 2、父母自己笃定教育理念,把具体怎么引导孩子的方式,跟老师达成统一

 
之前我们聊到过,无论是园长还是老师,一般人离真正理解“爱与自由”的概念还很远。所以,当遇到谱系孩子的问题时,老师一般会以大众理解的方式,结合“温柔”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但老师的方式未必就是科学的。
 
比如之前我们提到过,一个小朋友对其他小朋友取了难听点外号,老师会要求其他小朋友一起给这个小朋友取外号。态度是“温和”的,但是教育方式是丑陋的。
 
比如有一个家长跟我说,孩子在幼儿园不好好吃饭,喜欢跑来跑去。老师就“温和”的说:如果你不安静,我就不给你吃饭了哦。态度是“温和”的,但教育方式非常残酷。
 
老师的大部分教育方式都是没问题的,但是有问题的也不少。对于圈外孩子,粗放一点没事。对于谱系孩子就要求尽量科学而精细,呵护孩子的感受。
 
所以,对于具体怎么做,我们父母要去学习、讨论,让自己的内心有正确而坚定的答案在谱系孩子的教育上,父母要走在老师的前面。我们不是要给老师说教,但是我们可以尽力屏蔽一些外界带给孩子的伤害。
 
我们可以跟老师沟通:如果孩子有攻击别人的行为,请老师跟孩子表达其他孩子的感受,告诉孩子这个行为是不对的。但是不要让其他的孩子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
 
我们可以跟老师沟通:孩子吃饭的时候喜欢跑来跑去,如果没有影响别人,请老师尽量允许。如果孩子饿了肚子,那也是孩子自己行为的后果,我们希望孩子去感受这个后果。
 
只有我们父母努力学习,很清晰的知道如何面对孩子的行为,我们的内心就不会慌张,而是积极的去推进我们的教育主张,让幼儿园跟我们保持一致,给到孩子最好的教育。
 
  • 3、沟通时,对老师的包容、努力和配合表示感谢,也跟老师表达我们为人父母积极面对的态度

 
一个父母拥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很重要。站在老师的角度,他们见识过很多孩子和家庭。有很多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漠视的:家长愿意花钱给孩子买管理,但是不愿意花一点心思,父母只为自己考虑
 
还有很多家长虽然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重视,但是这里面又存在很多的自以为是、自恋和对孩子的伤害
 
从老师的角度,他们会看到因为伤害,孩子在幼儿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孩子很小的年龄,他们就会感受到这个孩子的未来会遇到什么。本来是一个可爱的、天真无暇的小生命,但是他却持续在承受伤害,老师们的心里既心痛又无能为力。
 
而一个父母愿意积极配合老师、愿意努力学习,这份愿心、责任心和态度是可以打动老师的
 
人是追求美好的。在老师们的眼里,孩子就是美好的存在。谁都不愿意看到美好的东西消失或者夭折。当老师能感知到这些可爱的孩子可以得到应有的教育和呵护、可以正确的健康成长时,老师们的心里也是充实而幸福的。
 

 
而老师的这份幸福,就来自父母切实的努力、真诚而积极的沟通。孩子有点问题不要紧,父母的态度最终将决定孩子的未来。对此,我相信老师们也是这么认为的。
 
 

治本

 
“治本”就是,面对孩子在幼儿园的种种问题,我们家庭教育应该怎么做才是最合适的。我们父母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处理、怎样的心态面对、应该怎样预设合理的成长期望
 
对此,我们结合孩子在幼儿园一些典型的行为问题,来聊聊如何“治标”、如何“治本”。
 
  • 不午睡(也不怎么影响别人)、不好好吃饭。生活习惯“与众不同”

 
治标:父母可以跟幼儿园老师表达期望,孩子不午睡没有关系,孩子不好好吃饭也没有关系,我们父母对于孩子在幼儿园的休息和饮食没有要求。
 
从我们的教育理念上,我们希望能够孩子足够的自由,让他自己去感受困乏与饥饿,这也是他自己的一种体验。幼儿园也不必去将就孩子,过了点就无法午睡、过了点就没有饭吃,幼儿园按照自己的节奏走就好了。
 
如果孩子的行为给老师带来了一些麻烦,比如孩子不午休,老师就得有一个人看着孩子的安全。孩子不好好吃饭,老师就得额外多收拾。对此,家长可以对老师表达歉意。
 
从客观上,我认为老师为孩子付出一些这样的管理代价也是应该的,算是老师职责内的事情。你不能让一个孩子为了减少老师的管理代价而抹杀孩子的天性。表达歉意是我们为人父母的礼节,但该是老师做的事情,那就让老师去面对吧。
 
治本:从家庭教育的领域,我们期望能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只要孩子的行为不破坏别人的边界,不过度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这种自由就是允许的。这种“与众不同”就不属于行为问题。对此,父母面对孩子这样的行为时,应该给予足够的宽容。
 
  • 令人头疼的如厕问题

 
不少谱系孩子有如厕问题。问题轻的,可以跟老师表达如厕需求,但可能肢体不灵活,需要老师的辅助。问题重的,可能完全没有自我意识,加上之前家庭成长经历,孩子可能就不分场合大小便了。
 
从礼节上,孩子的行为确实不雅观,给其他人的心理冲击比较大,所以,这也是让父母特别头疼和难堪的问题。
 
治标:对于孩子的行为问题给老师带来的困扰和麻烦,父母可以由衷的表示歉意。
 
从父母的角度,我们尽量从一些客观细节上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比如告诉老师可以周期性的引导孩子如厕,减少随地大小便行为发生的概率。可以告诉老师去解读孩子大小便的一些行为讯号,及时让老师去引导孩子去厕所大小便。如果孩子有一些肢体行为不便,父母可以告诉老师如何帮助孩子。对老师在帮助孩子时的包容和耐心,我们父母及时表达感谢。
 
治本:孩子的不能好好如厕,除了发育问题,很大概率是家庭环境出了问题,是父母对孩子的相处方式出了问题。
 
一种可能是孩子因为如厕问题太不雅,太麻烦,被父母和家人呵斥过、训练过,孩子因为有了心理阴影,心生恐惧,反而无法控制自己,造成了更严重的如厕问题
 
这种现象在谱系家庭里非常普遍。父母越不能接受孩子什么,越是想改变孩子什么,孩子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更加严重。
 
第二种是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爸爸妈妈的关注。也许在之前的养育过程中,孩子渴望父母的爱而不得,给孩子造成了心理缺失。即便这种关注是不耐烦的、愤怒的、焦虑的,但孩子依旧会渴望。
 
所以,当孩子有了这种问题,作为父母不要去强求在什么时期、通过什么方式可以瞬间改变。尤其不要因此强行训练孩子、不要为此和孩子产生情绪对抗
 
父母心态要平,尽量温和,不急求于解决这个问题。尽量传递给孩子一个感受:爸爸妈妈不觉得麻烦,你不要为此觉得害怕。不管怎样,爸爸妈妈都爱你。
 

 
当父母放松下来,真心去接纳孩子时候,孩子的心态反而更容易放松。随着孩子慢慢进步这些行为就都会消失了。
 
  • 孩子不能跟随集体,但是也不怎么影响别人

 
这个是谱系孩子在幼儿园生活中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孩子因为认知不足、自我意识不足而无法跟随集体。孩子因为过度敏感、无法承受社交压力,而尽力避免矛盾,逃避社交,所以也不怎么会影响他人。
 
治标:我们可以跟老师表达我们的期望。
 
父母不强求孩子一定能安坐课堂学习知识,我们对学前技能不现在不做关注。
 
我们也不强求孩子一定跟随集体活动,我们不强求训练孩子的规则意识。
 
我们希望能顺应孩子的意愿,让他以自己的方式去维护自己的尊严。只要老师能提供给孩子一个允许的环境、照顾下孩子的安全就可以了。
 
对于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对孩子表示的接纳、允许以及额外付出的精力表达感谢。
 
治本:孩子不能跟随,主要就是自我意识和认知发展的成熟度还不够。这个问题的解决只能依赖孩子主线能力的发展,而不能通过强行训练,使得孩子有一个看似能跟随集体的行为,那就是自欺欺人而已。
 
作为父母,我们要理解家庭陪伴的理念、过程和教育工具。这些在我公众号的文章里都有系统的描述。
 
父母持续要做的就是呵护创伤、修复亲子关系、增加体验和纵深互动。在努力实践的基础上,对孩子的进步速度、认知的发展阶段要有科学的预期。
 
只要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我们的预期内进步,我们的方向和节奏就对了。内心就不会特别纠结于孩子一时行为的好坏,不会因为孩子在幼儿园的表达、老师的评价而紧张惶恐。
 
沐沐从三岁左右上幼儿园(入圈之前),就进入这个不能跟随的状态。在生活上、在户外活动上,沐沐基本可以跟随幼儿园。但是在上课、在集体体育课、集体游戏环节,沐沐就是一个人在飘。但是他不会影响别人,不会给老师带来很大的管理代价。就是一个孤僻一点的乖乖孩子。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跟老师聊我们的期望,以及我们希望老师给到的支持:不强迫孩子,允许孩子自己活动。同时我们持续性的、高强度的对孩子进行陪伴。
 
在家庭陪伴的努力下,沐沐的主线能力持续稳定的发展,到沐沐近五岁的时候,幼儿园的文化课和体育课就全部可以跟随和参与了,社交行为也展开了。
 
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慢”的过程。这个“慢”是告诉我们父母要有足够的坚持和耐心,只有在这种心态上,我们父母才不会着急。因为一着急,亲子陪伴就偏了,与孩子的情感连接就断裂了。
 

 

 
但是当我们真心去面对每一天、面对孩子每一个发展阶段,父母能做到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认真的面对当下,从实际去研究“我能多做一点什么”,那孩子的进步就会产生。这种进步的出现,其实很“快”
 
当我们能感受到进步的时候,我们其实就能接纳孩子人生发展节奏的“慢”。很多时候父母有“焦虑”其实不是因为孩子慢,而是内心不知道怎么做、以及看不到如何走出这个窘境。
 
  • 孩子不能遵守规则,影响了集体

     

孩子不能跟随集体,这其实不稀奇。大部分谱系孩子都这样。但部分谱系孩子可能伴随着多动、刻板行为等自我刺激行为,有些孩子甚至会出现尖叫。这些行为就影响了集体,对其他孩子的活动产生了影响。
 
治标:如果孩子特别严重,估计就只能退园了。能被幼儿园接纳下来,说明孩子造成的影响可控,频次不多。
 
对于孩子的行为给幼儿园带来的影响,父母需要积极回应老师的沟通需求,诚恳的表达歉意。
 
我们可以跟老师们沟通,给老师们说明下孩子之前受到了哪些创伤、从而引发孩子当前的行为。告诉老师们孩子行为背后不是对集体的恶意,而是自己内心创伤的一种表达,由此获得老师们的理解。
 
在面对时,我们可以跟老师一起讨论如何在不伤害孩子的情况下屏蔽孩子行为对集体的影响,要是能尽力创造一个允许的环境那自然是最好。
 
比如某个时刻孩子喜欢尖叫,或者孩子在上课的时候喜欢跑来跑去,老师可以带着孩子去操场或者户外活动一下,让孩子充分的叫出来,跑动起来,尽力发泄自己。这样既不会影响课堂,又让孩子充分的宣泄了情绪。
 
治本:从家庭陪伴的角度,父母需要理解到,无论是情绪问题还是刻板行为,都是孩子情绪创伤没有得到修复,自我意识发展不足的结果。那父母要做依旧是关注孩子主线能力的发展,并聚焦于主线能力发展的早期阶段:情绪创伤修复和亲子依恋重建。关于情绪呵护和重建依恋,我后续会开文章详细聊。
 
  • 孩子之间产生社交冲突

 
孩子们之间有社交冲突其实很正常。一般的社交冲突,在孩子们自己之间就能消化。如果问题频次不高,不严重,谱系孩子与其他孩子之间产生了冲突,有幼儿园老师的辅助也可以消化。
 
治标:孩子之间的社交冲突有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因为谱系孩子的认知不足,被其他孩子欺负。这种事情可能有,但是如果高频的发生,幼儿园的老师也不会允许,所以是可控的。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积极主动跟老师沟通,尽量屏蔽其他孩子对我们孩子产生的伤害,为自己的孩子维护边界。
 
另一种情况就是我们的孩子自我意识不足,物权意识不足,会频繁的去抢东西,或者无理由的推人、打人。

遇到这种情况幼儿园老师会联系到我们,我们需要积极回应老师的沟通需求,了解事情的原委,诚恳的为孩子道歉。
 
我们跟老师一起沟通商量,在场景发生时,问题不严重的时候,尽力让孩子们自己消化处理。孩子在这种消化处理时,自己就会收到其他孩子的愤怒和哭泣,甚至反击,这些都是“后果”,需要让孩子理解别人维护自己边界的行为。
 
当孩子的行为可能会明显伤到其他孩子,或者冲突激烈的时候,老师们再介入孩子,阻断矛盾,传递彼此的感受,让孩子们在老师的教导下成长。
治本:孩子们之间的社交矛盾处理,我们在文章#社交篇:孩子之间社交矛盾的处理原则中详细讨论过。在此不赘述。
 
家庭和幼儿园,是谱系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家庭环境占主导地位,孩子的进步也主要依恋与家庭环境。家庭陪伴做的好,孩子在幼儿园的成长和适应也会很快。但凡事是一个过程,中间不可能一帆风顺。
 
作为父母,不要把孩子在幼儿园遇到的问题放大,也不要过度在意外界的评价而打乱自己面对孩子的态度。孩子的适应和进步,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但我们持续性的做好家庭陪伴,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理性和积极的去面对孩子的问题,你就会慢慢看到孩子的对于幼儿园的适应和成长。当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受到孩子的进步时,我们为人父母的成就感也会放大。
 

如果文章有帮助 可关注下列公众号:


郑重声明: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社交篇:当孩子被“退园”

疑惑篇:谱系孩子要不要上幼儿园?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社交篇:孩子在幼儿园的适应与成长-自闭症幼儿园融合-星光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