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篇1:所有的问题根源于关系,如何处理生活-自闭症父母焦虑-星光家

干货篇1:所有的问题根源于关系,如何处理生活

2022-10-09 02:47:45分类: 自闭症父母焦虑 阅读:841

 

近写了一些跟孩子相关的主题,也是我看到大家关心的话题,然而我一直认为所有关系都源自于自我关系,无论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还是原生家庭关系,怎么看待关系和关系中的人与事,都是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造成看见的现象。
 
原生家庭关系
 
我们和父母的交互模式,很大程度决定了我们和自己孩子相处的模式。
 
常被苛责的人,学会了苛责他人;常被打骂的人,学会了打骂他人;常被善待的人,学会了善待他人;常被鼓励的人,学会了鼓励他人……我们曾被赋予什么样的生活,便传递了什么样的人生业力。
 

图片

 
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模式?
 
1)回忆一下小时候我们自己难受的记忆,但凡有难受记忆的都代表需要改变,完全换一种模式去相处。去回想下那时的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就明白自己可以做什么了。
 
2)我们的生活中一定还有许多自己意识不到的控制,特别是我们长大后,学习了各种理论、知识来强大、为自己的经历寻找一定的合理性。但思维会欺骗你,告诉各种条条框架是合理的,感受从来不会说谎。
 
简单的办法就去观察高能量家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你可以去假想你自己是对方的孩子,对方家长的行为是你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
 
我们与父母的交互模式已经是过去式了,虽然有一些模式深刻在记忆碎片里,甚至会让我们产生反射模式。请告诉自己:我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小孩了。我有能力保护自己,我值得被爱。也你告诉自己:父母的爱不管用什么方式传递的,我知道那是爱就好了,不用拧巴着去要求父母改变。
 
亲子关系
 
有不少家长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亲子关系好了,一切都会变好。可为什么我们家亲子关系挺好的,孩子却没有什么变化呢?
 
这样的话题一旦抛出来,我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亲子关系底层逻辑建设得不错的家庭,这是一个典型的“控制”话题:我做好我的部分,你也应该做好你自己,而你没有。这中间没有好奇,没有探索,话里话外显露出来的是要求。而这样的家长通常会因为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而焦虑、恐慌,到处找倾诉,状态其实跟祥林嫂是没有分别的。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当我们看到孩子有什么状态,我们认为是问题的时,请先不要着急去改变孩子,请先回观自己的状态。
 

图片

 
从沐哥的变化中,每一次爆发式的进步,我都感受得到我自己的进步。这几个我自我进步的阶段总结下来:
1.不强求孩子,1.1不拿孩子做比较,1.2有发现美的眼睛;
2.不要求爱人的改变;
3.不要求周围人符合我的要求,接纳身边人的情绪和需求;
4.不强求自己改变。
 
当我们用以人为镜的方式去看问题,不接纳的部分就是关系的卡点。
前面第一个阶段,我的时间用得很长,时不时会反复,但能走到第2.3步的时候基本就挺坚定充足了,而且孩子体现出来的状态是:有一定吸引人的魅力、有一定探索精神、语言表达自信丰富,跟父母的关系亲密而不纠缠。
 
做到第4个阶段的时候,那种觉得自己不够好的心就开始放下了,能够接纳、面对自己当下的不完美的事实,这就是一个存在,没有好坏的评判,就少了很多懊恼、悔恨、生气、自责等能量的纠结。当然,前面四个阶段还是会交叉出现,并不会完全消失。
 
亲子关系中的孩子,是最初没有生存能力的“弱者”,通常孩子在出生时就有察言观色的能力,因为他的生存状态取决于有能力的人的评价体系。这就意味着,孩子会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事,都跟自己建立起联系。
 
如果亲子关系出现任何问题,或我们在焦虑中做出的无明的反馈,比如不回应孩子、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威胁说不要孩子、说孩子不如别的孩子……那么,孩子就会真心认为:都是我的错!是我不够好、是我不对、我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我的需求是不值得被满足的、我的感受是错误的……孩子会在这种状态下去形成自我认知,而亲子关系会走向一种家长用自己的意识标准PUA孩子的状态,孩子会带着这样的记忆,一辈子获成那个“不够好”“不配得”的状态,而这一状态终将代际相传。
 

图片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我过好我的当下,你过好你的当下,我们不用相互依存,我们更不用牺牲、忍让。这中间,我们父母作为榜样和有力量的一方得先能过好自己,成为自己。
 
美好的亲子关系是流动的,就像音乐中的音符和韵律一样,行云流水般的流淌在心田,穿过我流向孩子。这是我最近我和沐哥关系出现的感受。我不需要为他多做点什么,他也无须刻意为之,总之你我之间就是平等的交流,更多的是倾听、理解和欣赏。
 
夫妻关系
 
现实生活中的夫妻关系多数是沿袭的父母间的模式,所以夫妻吵架中最常见的一句话:“你跟你爸/你妈一样……”。没错儿,这就是真实写照。
 
孩子模仿父母的相处模式,耳濡目染地学会了自己父母的相处模式。如果父母只会用拒绝来表达爱,孩子很难学会用接受去表达爱。
 
就像我的父母,他们关心对方的模式就是:在一桌吃饭,惦记着对方夹不到远处的菜,一方表情严肃地把菜给另一方端过去,而另一方总是皱着眉头拒绝;一方觉得另一方衣服穿少了,会用责怪、抱怨的语气说另一方也不知冷热……他们不关心对方吗?明明是很关心,但因为羞于表达就裹着一层拒绝、抱怨的外衣,对方能接受到爱吗?我的感受是很少很少。这是看不到对方感受的互动和表达。
 

图片

 
最近有个朋友向我诉说她的苦楚,大意是她的先生如何如何不为孩子付出。以前的我跟她别无二致,需要另一半的帮助总表现出理所当然,并且用抱怨的语气去要求,同时不忘细数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这时候被抱怨的一方被自己的负能量包裹着,感受到的是“他不好”,这是典型的打压别人抬高自己的散沙模式,俗称“找坏人”。
 
结果可想而知,本来还愿意承担的另一方被评价体系裹挟了,可能产生了“何弃疗”的想法。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坏人,那怎么证明你不是那坏人呢,最常见的模式:用同样的方法,说自己好,倒打一耙说对方是坏人。这样所做的一切都是把对方推开。
 
夫妻关系中有坏人吗?我不认为有,但一定有不会表达爱的人。为什么不会表达爱?在过往成长经历中没有感受到、学会爱的表达方式,这其实就是低自我价值的表现,这也意味着自我关系是凌乱的。
 
就像我的父母那样,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对别人好,明明期待爱的表达,遇到表达却是拒绝,期待和拒绝是矛盾的,这中间的自我关系是不是很奇怪?而即使是我父母那般年纪,他们也会改变,至少我在表达爱的时候,他们对我的语言和行为,从“不要不要”的拒绝已经变化成了“那这样也是好的”的接受,这时候我看到那种需求和表达的同一性,我们彼此间的能量变顺畅了许多。
 
所以,面对夫妻关系,你可以去回望、认真参照自己的父母相处的状态,哪些是你最讨厌的部分,请赶紧改。
 
自我关系
 

很多成年人,是身体长大了,心智并没有真正健康、成熟长大,心里却一直住着一个没长大的孩子。而那些压抑到潜意识里的自卑、恐惧、愤怒等感受还是会不时地冒出来,投射到成年生活里。

 

每一个人的童年多少都有点创伤和阴影,特别是形成于童年来自父母的负面的自我认知(评价体系)。就拿我自己来说,我的父母常年将我与身边最优秀的孩子去比较,乃至我一直会觉得自己是笨的,智商可能不够及格的,并认为这是我的错。结果偶然有一次我去做智商测试,发现我的智商也在130左右。而我的学霸先生,一路成绩优异,当他与我相处时,也时时发出感慨,明明是很聪明的女孩为什么在学业上如此吃力。

 

究其原因,我在童年被无形地种下了“笨”的信念。在这个基础信念的影响下,我一路成长过来,并不自信,我害怕评判,我担心冲突,我不敢提需求,都是我无法面对、接纳自己“不够好”。

 

图片

 

这时候我的自我关系就是拧巴的,一方面底层信念是“不够好”,另一方面思维为了维护小我,会不断去证明自己,这种状态体现在亲密关系中,会反抗性地变成强势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而在其他社会关系中,会呈现谦卑、和善、老好人的样子。

 

小我这种防御机制精密得很,因为小我通常很脆弱,很没有安全感,会时常用“怕”的思维去看待事物,即使小我外表看起来非常自信,也时刻是一种紧绷的、危险的自我保护状态。

 

怎么去看到自我关系的卡点呢?我的方法是以万事万物为镜,扒开小我见真我。

 

我能看到什么,就是我心境的投射。我看到爱,是因为我拥有爱;我看到怕,是我呈现出了怕。通过外在触动到自己的事情,回观曾经在点点滴滴的事情上的模式,这就是小我的套路,这也是捋清自我关系的思路。

 

去感受那些在所有关系中那些让自己不顺畅、拥堵,会出情绪的事情,去感受这个情绪在身体哪个部位,哪里难受了,去感受这个情绪是什么样的情感状态,去感受自己内在的剧情是在害怕什么,然后跟这个害怕在一起待一会,甚至在意念中去拥抱这个害怕,去拥抱自己身体里害怕的内在小孩。这时,我会等一等,去面对、拥抱自己的害怕和恐惧,去了解我的恐惧来自是当下的事情还是思维中的未来,再去改变我的回应模式,调整自己,用善的、爱的模式出发,去寻找一个更好的方式、方案。

 

无论外境发生什么,都是自己心性还有业力感召吸引还设有投射反应。投射就是,我给别人制造了什么感觉,投射出的是正面的,带给别人的感觉是好的,对方回应我的肯定也是好的,当下就能感受到这个投射和反应。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会积极去“管理”他人的行为、欲望和需求等,就会一切外求去追根于别人对我做错了什么。

 

即使是现在,那个“不够好”根植在潜意识里还是会时不时涌现,但我很多时候可以觉察到这样的模式了。请告诉自己“我接受现状”,“我爱我自己”,更告诉自己“没有人可以定义我”。

 

从小我回归到真我,才能看到更多关系背后的真实需求是回应、支持。而不是剧情。这时候我才是全然的爱,心中有爱了才能给得出去。

 

下一篇预告:

干货篇2:如何提高自身能量

 

感谢大家的支持。如果我的文章对大家有一些帮助,欢迎转发给需要的人。谢谢。文章的更新频次会争取保持每周更新2篇次。
若在育儿和自我成长上有思考和困惑,也可加我微信交流。平时我跟孩子都在学习中,陪伴时间有限,微信回复会延迟,请理解!

图片

唯有温暖御寒风

 

 

郑重声明: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周末,你是怎么陪孩子的?

干货篇2:如何提高自己的能量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干货篇1:所有的问题根源于关系,如何处理生活-自闭症父母焦虑-星光家

返回顶部